《宪法》对我国多民族基本国情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聚焦“五个家园”建设,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目前,全国建有 5 个自治区、30 个自治州、120 个自治县(旗)。
民族乡:民族乡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乡级行政区域。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形式。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做到坚持“两个结合”,核心要义是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将其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的目标。
“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四个与共”的内容: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五个认同”的内容: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六个相互”的内容: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十二个必须: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反对“两个主义”: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促进各民族“三和”: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实施民族团结“三项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相互嵌入”就是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2023年6月7日-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3年10月28日)
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民族地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的讲话(2024年4月23日)
柳北区委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 宣
《宪法》对我国多民族基本国情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聚焦“五个家园”建设,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目前,全国建有 5 个自治区、30 个自治州、120 个自治县(旗)。
民族乡:民族乡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乡级行政区域。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形式。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做到坚持“两个结合”,核心要义是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将其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的目标。
“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四个与共”的内容: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五个认同”的内容: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六个相互”的内容: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十二个必须: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反对“两个主义”: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促进各民族“三和”: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实施民族团结“三项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相互嵌入”就是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8月27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2023年6月7日-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3年10月28日)
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民族地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的讲话(2024年4月23日)
柳北区委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 宣